-
01月01日
-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东亚各民族血统形成的原因。旧石器时代,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纯种的矮黑人仅仅现存于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仅少少存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部分岛国部分土著中,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一部分。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纹绳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新石器时代前后,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亚人和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黄种人扩张和棕色人种消退图而且,史前黄种人扩张非常迅速,在平原地区和温带地区,黄色人种迅速排除取代了原有人种,由于过程时间特别短,人种甚至没发生融合,所以这些平原地区找不到矮黑,棕色人种基因;而在高寒地区、高海拔高原山地、边缘海岛,由于气温低、氧气稀薄无法种植农作物或者大海阻隔无法到达,使得黄色人种无法在短时期内取代原有人种,使得这个取代过程持续了几千甚至上万年,所以人种发生了交流,使得高寒地区(如蒙古地区)、高原山地(如西藏)、海岛 (如日本),这些地区虽然最终黄色人种占据了优势,但棕色人种,矮黑人种的成分却被大量保存了下来。其实中国在利用DNA分析自己祖先的迁徙路线上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华夏56个民族和东亚东南亚各民族,都是由南亚语系的先民分化出来的,因为他们身上都带有M122的突变,例如王赓武教授文献详细解释了,马来族(广义包括马来, 印尼等东南亚和南亚诸多国家)是从华南到台湾到菲律宾,再移到其他南方岛屿的过程。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分类: 华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