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1日
-
文丨小田部雄次(立教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静冈福祉大学名誉教授)华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69年6月17日这一天。此时,日本将首都迁至东京还不满一年,也是原幕府军同新政府军之间进行的戊辰战争中最后的战役——箱馆战争结束后的第二个月。行政官达第543号规定“废止公卿、诸侯之称,改称华族”。此后,公卿和诸侯均改称华族,这一“同族集团”正式诞生。所谓的“公卿”,严格来说应该分为“公”(太政大臣及左、右大臣)和“卿”(大、中纳言,参议,以及三位以上的朝廷官员),其中大多数人要么是“殿上人”,要么是“堂上”,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有资格进入禁中清凉殿的人物。换句话说,都是一些官位在四五位以上的人,还有就是六位中的藏人。所谓的诸侯,指的则是藩主(大名),但并非所有的藩主都可以称为诸侯,这需要他们的俸禄达到一定标准才行。按照德川幕藩时代的标准,俸禄达到一万石以上的藩主才可以称为诸侯。虽然这些人在幕末维新的动荡之中舍弃了原有的身份地位,但在这一以天皇为顶点的新时代中,他们又重新获得了高于士族和平民的社会地位,成了新设立的贵族集团中的一员。在幕藩时代,公卿的地位原本并不算高,随着幕末尊王论的兴起以及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国家的诞生,他们获得了同原藩主同等的地位。6月17日同时也是接受萨摩、长州等藩版籍奉还的日子,曾经的大名将领土和人民奉还于天皇,自己则成了藩的知事。设置华族的意义在于将曾经的公卿和诸侯,即朝廷的公家与版籍奉还后的藩知事做同等对待。宣布设立华族当天的行政官达之中还出现了“官武一途”的字样,这就需要从前一年发布的“五条承诺”说起。为了贯彻王政复古的思想,首先需要废止“官武”之别。6月17日这天,有427个家族获得了华族的身份,其中公卿142家,诸侯285家。虽然名义上要同等对待,但华族中公卿出身的人被称为“公家华族”,诸侯出身的人则被称为“武家华族”。设立华族的审议及名称的由来围绕设立华族这一问题,以岩仓具视为中心,伊藤博文、广泽真臣、大久保利通以及副岛种臣等人进行了审议工作,并且就“公卿与诸侯同等对待”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然而关于对这一新阶层的称呼问题,他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伊藤博文主张使用“公卿”,广泽真臣、大久保利通和副岛种臣主张称为“贵族”,而岩仓具视则认为应当从“勋家”“名族”“公族”“卿家”之中选一个作为称谓。前述行政官达中“称为华族”这一内容中的“华族”两个字,之前一直是空白,其名称难以确定。在6月7日的草案中,还保留着这样一份附笺,上面记录了当时大久保利通和副岛种臣提出的“贵族”与岩仓具视主张的“名族”分庭抗礼的情形,直到10日才最终决定采用“华族”。然而,具体经过以及到底是谁确定了“华族”这一称谓,现在仍旧不得而知。“华族”其实是当时有着公卿家系的清华家的别称。据说“华族”这个称谓直到平安时代末期为止,都是一个比较好的家系美称,一直与“英雄”“清华”“英华”“公达”等称谓通用(用例可见平安末期藤原宗忠日记《中右记》以及九条兼实日记《玉叶》等)。后来由于出现了公卿家格,“华族”便成了地位仅次于摄政、关白等摄家的清华家的别称。所谓“清华”,意思是“优秀家系”,即可成为摄政、关白之次的“三公”(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的家系,亦称“花族”。“华族”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词语在明治维新后成了公卿和诸侯的总称,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皇室之藩屏”1871年(明治四年)7月,华族接到了“必须定居东京”的命令。10月10日,天皇降旨华族,曰:“华族立于四民之上,应为众人之表率。”随后,从10月22日开始,天皇用三天时间在小御所代(同京都御所中的小御所相同的房间,位于赤坂临时御所中)分批召见了所有华族的家族长,并再次向他们传下“华族在国民中地位尊贵且重要”的御旨。这样一来,等于公开阐明了华族作为皇族近臣,位列国民阶层之上这一事实。华族一般被称为“皇室之藩屏”。“藩屏”者,“外郭”也,也就是守护天皇的特殊集团的意思。皇族有时候也被称为“皇室之藩屏”。所谓“皇族”,顾名思义就是“有资格继承皇统的家系”,与此相对的“华族”,也就是“没有资格成为天皇的家系”。据说“皇室之藩屏”一语产生于明治初期,使用于王政复古之后。华族之中的公家华族,自古以来便为皇室效力,尽守护之职。相反,武家华族在明治维新之前则属于皇室的敌对势力。因此,把除公卿外的诸侯也编入华族之中,实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又规定了“华族为皇室之藩屏”,使其得以成为天皇之近臣,获得了超越曾经的士族和平民的上流阶层的地位。另外,华族通过联姻的方式强化了同皇室的关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只有皇族或五摄家等上流华族出身的女性才有资格成为皇后。这是从律令制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幕末的习惯做法。奈良时代的律令中规定了天皇的配偶有皇后一人、妃二人、夫人三人、嫔四人等,这些人必须为皇家女子或势力强大家族出身的女子。到了平安时代摄关政治时期,又增加了“女御”、“更衣”和“御息所”等,其中皇后将从出身于摄关家并成为女御的女子中选取。这种天皇家的婚姻习惯在维新后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的《皇室典范》中规定,只有“同族或通过圣上旨意特别许可的华族”才有资格成为皇后。此外,只有公爵和侯爵家的女子才可成为皇族妃。皇室与公爵、侯爵家族通过联姻的方式成为一体。另外,公爵、侯爵家同伯爵、子爵、男爵家也会联姻,家族之间的关系逐渐复杂化。由此,皇室同华族也成了姻亲关系的集合体。78年时间,1011个家族在讨论华族的历史之前,我们先简略地回顾一下华族的“立体形象”。首先,到底有多少人被称为华族呢?对此,明治时代以来出版了很多相关的“华族名簿”和“华族名鉴”,只要翻看这些文件,便不难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将参考《平成新修 原华族家系大成》这一资料进行考察。《昭和新修 华族家系大成》是由原华族家族间的亲睦组织——霞会馆负责编撰的,《平成新修原华族家系大成》是它的修订版。该资料介绍了这78年时间里华族家族及其成员的谱系、现在的家系、现任家族长的职业和住所,甚至包括电话号码等。可以说,这是了解华族最权威的基础文献。按照此文献的记载,在总共78年的时间里,享有“华族”这一称号的共有1011个家族。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因为新叙爵者的出现或有人自愿放弃爵位,再或者由于婚姻关系或养子关系而发生户籍上的变动等,华族的具体数量会发生较大变动,这1011个华族家族也并非存在于同一时期。而且,这一数字只是叙爵家族数的总和,在颁布《华族令》时已不属于华族的大泽(原远江、堀江藩主)和浅野(原广岛新田藩主)两个家族并不在其中。1869年设立华族时,公卿有142家,诸侯有285家,共计427家。1884年《华族令》设立爵位后,一些藩士加入了华族的行列,华族家族数变为509家。1947年华族制度被废止时,共有889个华族家族存留。顺便说一句,华族最多的时候是在1929年(昭和四年),总共有955个家族。《华族:日本近代贵族兴衰史》作者:小田部雄次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月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分类: 华族文化